案例简要
家住某社区的张阿姨今年68岁,平时总担心自己有高血压、关节炎等老毛病。去年9月,她在小区门口遇到两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,对方热情地说“**健康机构搞公益活动,免费给60岁以上老人检查血糖、心血管,还送鸡蛋和养生手册”。张阿姨想着不花钱还能了解身体情况,就跟着去了附近的“健康服务点”。
体检时,一位自称“李主任”的人拿着报告皱着眉说:“阿姨,您血压控制得不好,血管里还有斑块,且血糖非常高,再拖下去很容易引发中风及尿毒症。”张阿姨一听慌了神,“李主任” 又马上“贴心” 地说:“我们机构刚引进一款‘特效药’,是国家特批的,吃3个疗程就能根治,平时需要1.96万,现在给老人优惠5折,只要9800元。”
张阿姨怕耽误病情,又觉得对方“专业又关心人”,当场考虑后就给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了钱。张阿姨吃了一个月后,血压不仅没降,反而头晕加重。她想找“李主任”问情况,却发现“健康服务点”早就撤了,电话也打不通,跟子女一说才知道,所谓的“特效药” 只是普通纳豆粉压片糖果,根本没有治病功效;包装上也没有医院开的药那种“国药准字” 标识,只有一行模糊的“卫食证字(2023)第XXX号”,张阿姨这才明白自己被骗了。
案例分析
这类骗局的套路很固定:
第一步用“免费体检、送礼品” 吸引老人,利用老人“贪小便宜” 和“关注健康” 的心理拉近距离;
第二步用“夸大病情、制造恐慌” 吓住老人,把轻度血糖高说成“尿毒症”,把普通的高血压说成“中风”,让老人失去判断力;
第三步用“权威包装、限时优惠”促成交,要么拿出假的“国家批文、患者康复案例”,再用“只剩最后几个名额”“今天买能省一半的钱”诱导老人赶紧掏钱,最后收完钱就“失联跑路”。
风险提示
1.“免费体检+重病预警”,大概率是陷阱 正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益体检,只会客观告知身体情况。如果用“免费”当诱饵,还没做详细检查就给你下“重病结论”,一定要马上走,别被吓住。
2.“能根治老毛病”的“药”,坚持查标识查渠道
查标识:买药先看“国药准字”,买保健品必找“蓝帽子”,没有这两个标识的,坚决不买。
查渠道: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,在“特殊食品信息查询” 栏目输入批准文号,能查到信息的才是正规产品。凡是说“查不到因为是保密配方” 的,全是骗子。
3.花钱前先做“两问”,别独自做决定
问子女:遇到电话推销高价健康产品,无论对方说得多紧急,先给子女打个电话。骗子最怕老人和家人商量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强调“要保密”。
问医生:不确定产品是否有效,带着包装去社区医院问医生。正规医生会明确告诉你“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”,不会推荐来路不明的产品。
4.被骗后别慌,赶紧留证据报警 如果真的不小心转了钱,先别自责,第一时间把对方的电话、微信、银行卡号,还有你转账的凭证、买的“药”和包装都保存好,然后让子女陪你去派出所报案 ,越早报警,警方冻结对方账户、追回钱的机会就越大。
(责任编辑:威展小王)